一年前阿里宣布成立達摩院,近日達摩院官網上線。從網站內容看,達摩院涉列了機器智能等大部分新興科技領域,超導量子芯片和量子計算系統已經開始研發,計劃兩三年內研發成功自研量子芯片。
阿里達摩院意在布局前沿技術的研究,由阿里巴巴集團CTO張建鋒擔任院長,3年將投入1000億元探索前沿科技。
官網顯示,經過一年的發展,達摩院涉足多領域,遍地開花:覆蓋機器智能、數據計算、機器人、金融科技、X實驗室五大研究領域;兩大合作生態以及人才儲備和需求;與清華、浙江大學、南洋理工學院、中國科學院、交通運輸部公路院合作建立五大聯合實驗室。
在日前的云棲大會上,張建鋒宣布,達摩院已經開始研發超導量子芯片和量子計算系統,計劃兩到三年做出自己的量子芯片。這是繼IBM、微軟、谷歌和英特爾之后,全球第五家啟動量子硬件研發項目的大型科技企業。
達摩院量子實驗室負責人為量子技術大牛——施堯耘。他在理論量子信息科學領域涉獵廣泛,研究課題包括量子算法和復雜性,量子通信復雜性,量子系統和量子計算的經典模擬等。而最初受邀加入阿里巴巴時,這位專心理論研究的科學家“很堅決地說‘NO’”。能為量子計算的落地做貢獻,最終吸引施堯耘成為阿里在量子計算領域探索的領頭人。在他看來,量子計算正處于軟硬件相互驅動的新階段。“我們必須緊密結合芯片與應用的開發,才能最快地讓量子計算落地。”施堯耘說。
自研芯片驅動阿里云賦能
除達摩院正在研發的量子芯片外,阿里未來的芯片方向還包括神經網絡處理芯片與面向終端的嵌入式芯片。明年上半年阿里將發布第一款AI自研芯片——神經網絡芯片AINpu。
阿里對于芯片的布局的背后,是其業務協同的必然要求,也是阿里對于自身發展定位的考量。
芯片是計算力的核心,計算力是所有互聯網應用的基礎。目前阿里云的服務器大部分都在使用intel的芯片。換句話說,如果有朝一日美國像對待中興一樣限制阿里云,阿里布局的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都可能舉步維艱。阿里云的物聯網生態已經建設起來,擁有自主芯片,將為阿里的布局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和發展空間,以更高性能和更低成本的云服務賦能更多企業。同時,使用自研芯片也將降低阿里巴巴經濟體整體計算成本。
阿里經濟體橫跨電商、金融、物流、云計算、大數據、全球化等場景,用戶規模龐大,擁有極具挑戰性與豐富性的計算場景、網絡場景、機器學習場景。多場景的應用和自身巨大的需求都是阿里在研發芯片方面的優勢。